Search

《孽子》的 1970 臺北,無法與 2020 臺北完全的都市化、高樓大廈化相比,或者說,有文明的光鮮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孽子》的 1970 臺北,無法與 2020 臺北完全的都市化、高樓大廈化相比,或者說,有文明的光鮮亮麗,就有接收其排泄的城市陰影之處,阿青位在龍江街的家:
 
「兩排木板平房,一棟棟舊得發黑,木板上霉斑點點,門窗瓦簷通通破爛了⋯⋯它有一種特殊的腐爛臭味,一種特殊的破敗與荒涼⋯⋯這條死巷巷底,那棟最破、最舊、最陰暗的矮屋,便是我們的家。」
 
出身下級公家人員的阿青的父親,分配到的宿舍就只能在城市的最邊緣,也顯示出了即使是來臺的外省軍人,當時也有著明顯的階級差異。
 
作為另一極端的比較,大概是王夔龍父親所住,位在南京東路三段深處巷子底,從日治時期流傳下來的古舊官邸,或者是照顧著阿青等人的傅崇山老爺子,也是在離松江路不遠,南京東路的一處巷子裡,房屋雖然老舊,但「住宅庭院深廣,沿著圍牆,密密的栽了一轉高大的龍柏,鬱鬱蒼蒼,把房屋掩護著,氣派森嚴」,這幾處大概可稱之為當時的軍人高級住宅區。
 
《孽子》的臺北透露出了兩個最極端的社會階層,佔據的最為特定空間,一邊是古色古香的國家菁英住宅,另一邊,則是最窮最破敗的荒廢地帶,即便之間可能只相距不到十公里。
 
在那面容永遠悲痛灰敗的父親的龍江街之外,另一個對極是阿青母親臨終所住的南機場克難街。克難街為今環繞萬華青年公園的國興街與青年街舊稱,視路名即可知是為紀念國軍來臺的克難精神,也是白色恐怖國民黨處決政治犯的知名地景馬場町所在。
 
小說中阿青的母親住在克難街底的貧民窟,一棟據說是日治時期的碉堡之中,「兩層樓的水泥房子,牆壁堅厚,牆上沒有窗戶,只有一個個小黑洞。」阿青為了告知弟娃的死訊而去找母親,他走進母親的房間,「裡面又悶又熱,迎面撲來一陣腥羶的惡臭,好像是死雞死貓身上發出腐爛的穢氣一般。」
 
他的母親兩頰凹陷,兩隻眼睛如同兩個黑洞,因為逃出了丈夫的房子,背上了一生罪孽,全身是毒。而即使是死後,阿青母親的骨灰罈,也同樣被送至北部的最邊角,位在大龍峒的大悲寺。

父母都身在整個城市最為陷落之處,城市的最邊緣,阿青在途經這些地方時,他藉由訴說臺北不同區域之間的落差,最晦暗污穢之處(他的出身與父母的最終歸宿)與最光亮文明之處的巨大對比,既是講述了整座城市的身世,也講述了自己的身世,由此也可理解即使他是被趕出了家門,但還有著追尋的、年輕的他,也自然會離開自己的家。
 
➤從新公園出發,重繪白先勇筆下的離家記──《孽子》的臺北印象
http://bit.ly/Nièzi2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都有使用定位地圖和導航的經驗,目的地上方顯示的經緯度,標誌著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,讓我們得知自己所身處的街道和相對的位置。 不過,尋找地球刻度的過程,卻得回溯到五百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,經緯度的尋找、發現乃迄於確立,整整花了一代人的心血。這些尋找地球刻度的先行者,從測量太陽、月亮和天象的過程中,逐步摸縮出一套準則,最後才有了航海鐘的誕生。 那知識呢?我們可以有測量知識的辦法嗎?資訊要如何轉化為知識?幸虧人類世界有一種叫做「書本」的東西,它是用來承載知識的載體和媒介,渺小的人類就可以利用書本來測量知識。 知識是沒有邊界的怪獸,我們很難為它畫出疆界來分類。我們只能倚傍書本作為閱讀和理解知識的起點,利用書本系統地或化約地學習一套知識。 被捧讀在手上、諷誦於心上的書本就如同具體的導引,透過書本所標明的頁數和章節,我們可以得知還需要多少時間,我們可以習得這套作者給出的知識,我們得以安排閱讀的行程表。 那麼,要怎麼測量書本呢?開數、裝幀和設計是知識的表皮,許多讀者是受到書本表皮的吸引而展讀。對書本內部所蘊藏的知識進行測量的工作,則得依賴「書評」,書評可說是知識這張航海圖上的定位。 我們認為,書評是一張入場卷,邀請讀者一同審視知識。書評訴說著作者的意圖、寫作的策略和傳遞的訊息,直指書本內中的誤解和謬誤,同時又訴說書本透露的專注與創見。
如果閱讀是生活的態度,那書評絕對是優雅的試煉。 投稿、合作案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