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孽子》的 1970 臺北,無法與 2020 臺北完全的都市化、高樓大廈化相比,或者說,有文明的光鮮亮麗,就有接收其排泄的城市陰影之處,阿青位在龍江街的家:
「兩排木板平房,一棟棟舊得發黑,木板上霉斑點點,門窗瓦簷通通破爛了⋯⋯它有一種特殊的腐爛臭味,一種特殊的破敗與荒涼⋯⋯這條死巷巷底,那棟最破、最舊、最陰暗的矮屋,便是我們的家。」
出身下級公家人員的阿青的父親,分配到的宿舍就只能在城市的最邊緣,也顯示出了即使是來臺的外省軍人,當時也有著明顯的階級差異。
作為另一極端的比較,大概是王夔龍父親所住,位在南京東路三段深處巷子底,從日治時期流傳下來的古舊官邸,或者是照顧著阿青等人的傅崇山老爺子,也是在離松江路不遠,南京東路的一處巷子裡,房屋雖然老舊,但「住宅庭院深廣,沿著圍牆,密密的栽了一轉高大的龍柏,鬱鬱蒼蒼,把房屋掩護著,氣派森嚴」,這幾處大概可稱之為當時的軍人高級住宅區。
《孽子》的臺北透露出了兩個最極端的社會階層,佔據的最為特定空間,一邊是古色古香的國家菁英住宅,另一邊,則是最窮最破敗的荒廢地帶,即便之間可能只相距不到十公里。
在那面容永遠悲痛灰敗的父親的龍江街之外,另一個對極是阿青母親臨終所住的南機場克難街。克難街為今環繞萬華青年公園的國興街與青年街舊稱,視路名即可知是為紀念國軍來臺的克難精神,也是白色恐怖國民黨處決政治犯的知名地景馬場町所在。
小說中阿青的母親住在克難街底的貧民窟,一棟據說是日治時期的碉堡之中,「兩層樓的水泥房子,牆壁堅厚,牆上沒有窗戶,只有一個個小黑洞。」阿青為了告知弟娃的死訊而去找母親,他走進母親的房間,「裡面又悶又熱,迎面撲來一陣腥羶的惡臭,好像是死雞死貓身上發出腐爛的穢氣一般。」
他的母親兩頰凹陷,兩隻眼睛如同兩個黑洞,因為逃出了丈夫的房子,背上了一生罪孽,全身是毒。而即使是死後,阿青母親的骨灰罈,也同樣被送至北部的最邊角,位在大龍峒的大悲寺。
父母都身在整個城市最為陷落之處,城市的最邊緣,阿青在途經這些地方時,他藉由訴說臺北不同區域之間的落差,最晦暗污穢之處(他的出身與父母的最終歸宿)與最光亮文明之處的巨大對比,既是講述了整座城市的身世,也講述了自己的身世,由此也可理解即使他是被趕出了家門,但還有著追尋的、年輕的他,也自然會離開自己的家。
➤從新公園出發,重繪白先勇筆下的離家記──《孽子》的臺北印象
http://bit.ly/Nièzi2